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现代农业工程学院

 

2000年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组建现代农业工程学院,2018年11月与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合并组建为农业与食品学院。2021年5月根据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需求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展万亿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及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现代农业工程学院重新独立建院。经过多年发展,农业科学学科于2021年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也是云南省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农业科学学科,实现了学校涉农学科建设的新突破。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专业排名, 2022年农业工程学科再次进入全国前50%,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全国排名分别位居第15和20位,均居云南省首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47人,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和青年教授1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青年副教授16人,博士学位占比88%;现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36人;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兴滇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和青年人才共10人。

学院现有1个校级重点学科(农业工程),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4个二级学科方向。拥有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机械:农业装备工程,土木水利:农田水土工程)和2个本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其中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云南省一流专业。

近年来,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和行业领域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农业工程领域的工程实际,按照“工中有农、农中有工、农工交融”的发展思路,开展了前沿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问题的深入研究,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22项,新增合同经费4287.8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项目44项(其中面上项目8项)。发表科技论文852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386篇,获批各类知识产权1256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8件,地方和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和行业协会科技奖励8项。

学院拥有季节性旱区水-土-作物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院士工作站(智慧农业)1个、云南省专家工作站(智能农机装备)1个、云南省高校中药材机械化工程研究中心1个、云南省高校特色作物高效用水与绿色生产重点实验室1个、季节性旱区农业水土资源与环境云南省导师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及学科方向团队3个。目前,学院是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单位,云南省农业工程学会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学院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了解涉农学科发展动态,培养三农情怀和创新实践精神。近年来,获得国家一流课程、云南省虚拟仿真、校级课程思政等课程多门,获得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云南省优秀班主任等多名。自开办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约2000多名本科生,700多名硕士研究生,本科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学院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和省部级学科竞赛并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40余项,“互联网+”和“挑战杯”大赛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30项,其中国家级铜奖1项、省级金奖8项。

学院立足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国内外一批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保持长期良好合作,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省内外建立了18个教学科研联合基地。

学院坚持“农业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德才兼备与质量提升结合、科教兴农与绿色发展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的农业工程人才为目标,深入实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科技的交叉融合创新,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和智慧农业水利、季节性旱区农业节水减排等方向,实现农业绿色、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通过“学术立院、人才强院、质量兴院”战略和“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路径,创建国内一流农业工程学科和专业,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XML 地图